联系我们
公司电话:0755-28264499
公司邮箱:dhsfood@163.com
公司地址: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爱国路3016号天井湖4-1号
工厂地址: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广利街道砚洲岛蚕蛹场
满城尽是肇庆裹蒸粽香
每逢端午食裹蒸粽,裹蒸粽是肇庆特产美食,端午食裹蒸粽已成为肇庆人的习俗,每到端午节当天,肇庆家家户户都要包制、煲裹蒸粽,供全家食用,馈赠亲友,满城尽是肇庆裹蒸粽香!肇庆裹蒸粽也是一种端午吉祥物,肇庆裹蒸粽四角山包形,四角寓意四方大利;山形寓意有靠山,资源丰富食之不尽;裹蒸粽由六层粽叶包裹,寓意丰衣;扎裹蒸粽的绳子构成多个“田”字,则寓意多田多地;端午,裹蒸粽的“蒸”字还有“蒸蒸日上”之意,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。
肇庆裹蒸粽于秦代,早在战国时期,中原汉人就有包粽子的习俗。秦始皇征服岭南之后,大批中原汉人迁到肇庆,不仅带来包粽子的技艺,还发明了裹蒸粽。《南齐·蝗帝史》记载:“太官进御食,有裹蒸粽。帝十字画之,曰:‘可片破之,余充晚餐’。”可见裹蒸粽受到皇帝珍爱,要留一角作晚餐,是上佳美食。据记载,早在汉代,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已有端午包裹蒸粽的习俗。作为端午探亲拜年必备的礼品,裹蒸粽寓意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。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粽的盛况:“除夕浓烟笼紫陌,家家尘甑裹蒸粽香。”道出了古端州人至今不变的乡俗。
肇庆裹蒸粽传统制作流程:砍柴→洗米、洗绿豆→洗冬叶→包粽子→烧水→下锅→加水)裹蒸粽肥而不腻,甘香可口,风味独特。
肇庆裹蒸粽的传统制法是以大糯米、去皮绿豆、肥猪肉为主要原料(裹蒸粽用料要讲究,糯米、绿豆以当年产的为佳,用前将绿豆破碎、去皮,分别将糯米、绿豆浸洗多次除去杂质),以芝麻、五香粉、生油和精盐等作调味辅料。包裹蒸粽的原料比例很关键,一般是糯米和脱皮绿豆各10斤,带皮五花肉4斤半。带皮五花肉要用盐和香料腌制一天,这种香料是纯天然的,用五香粉等材料组成,五香粉的比例决定裹蒸粽的味道
用高要特产大冬叶(箸叶)包裹成略高方塔形状(老叶包裹蒸粽香味浓郁,嫩叶次之,每个裹蒸粽用叶大小老嫩兼用),裹蒸粽包好以后,放在大甑或铁桶(锅)中加水熬煮8-10小时(在户外临时垒灶,以木柴作燃料),直至糯米、绿豆、猪肉融化,“大缸或铁桶底上要放几层冬叶柄,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裹蒸粽在煲煮时爆裂。同时,煲裹蒸粽的水有浓烈的柊叶味,使煲煮的裹蒸粽更加香。
肇庆街坊做好裹蒸粽挂在墙上通风的地方,裹蒸粽可以保存1个多月不变质,在煲煮的过程中还有绝招,“裹蒸粽一般要煲煮8至10个钟头,在这个时间里,一定要不断地往瓦缸或铁桶中添加开水,保持煲裹蒸粽的水永远翻滚。裹蒸粽煲好以后,要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来放进早已备好的井水中‘过冷河’,这样不仅能洗掉裹蒸粽外表的油垢,而且能使它保鲜。
肇庆裹蒸粽有段古:
肇庆位于广东中西部,有岭南故都之誉。当地的裹蒸粽是肇庆地道的特产。
肇庆人制裹蒸粽始于秦代,秦始皇当政时,苛捐特重,劳役繁多,农民悲苦难言。 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,便用叶来裹米煮熟后可随身携带以作干粮,就是最早的裹蒸粽。另一种说法是,秦汉征统岭南时期,为驻军而设的随身携带可随时食用的保鲜熟食。
至汉代,肇庆的城乡居民已有在端午、端午节包裹蒸粽和粽子的习俗,一直沿袭至今。如今,肇庆裹蒸粽已经成为讲白话地方家喻户晓的传统产品,作为端午探亲拜年的必备礼品,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。由此可见,裹蒸粽与粽子不同,它并不是用来记念屈原的,而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。
据说包拯在古端州(今肇庆)因政绩突出被调往京城,赴任之际,端州百姓用家中的糯米、绿豆,加上猪肉,制作成一种形状像铁拳的食物,让包拯带着路上吃。因此,肇庆裹蒸粽,更像包公铁拳的形状。
裹蒸粽还曾奉为贡品,南齐书记载:在皇帝御食中,有“裹蒸粽”这一道菜。皇帝十分喜爱:“我食此不尽,可四片破之,剩余权当晚食。”
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粽的盛况:“除夕浓烟笼紫陌,家家尘甑裹蒸香”。